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打造国内领先机器人产业集群 到2025年万人机器人拥有量世界领先
发布时间:2023/07/16 财经 浏览:253
导丝操控、球囊传递、支架送入……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竟是由北京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来完成。
北京正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近日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披露,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两年前,安贞医院完成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首台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完成临床冠脉支架植入和球囊扩张。这款机器人诞生在亦庄。
“它相当于为介入医生打造了更精准的‘手’和更智能的‘外脑’。”研发企业唯迈医疗相关负责人说,有了它,医生无需再穿着10公斤左右的铅衣在X射线环境下做手术,控制精度和标准化也进一步提升,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最近几年,这样的机器人产品加速涌现。方案提出,本市将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开放领先的创新产品体系。
据悉,本市将对标国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发挥本市机器人产业基础优势,提升四类优势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将实施
机器人也将走进千行百业和百姓的生活。方案提出,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
其中,面向智慧医院、健康社区等建设需求,拓展影像全自动诊疗、远程手术治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带动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等应用需求,拓展外墙或室内喷涂等应用场景,带动建筑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商贸物流领域,也将带动移动操作、物流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养老领域,带动养老康复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应用推广。
记者获悉,本市将面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安全应急等场景需求,支持用户联合企业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样板间”,扩大产品消费和应用。
南北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针对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加快打造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产用结合集聚区,全面提升机器人产业对内吸引集聚和对外辐射带动的作用。
其中,北部是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海淀区以机器人原创和前沿技术创新为导向,打造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生态;昌平区以承接中关村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为导向,引入机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优化机器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生态。
南部是机器人产用结合集聚区。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机器人全产业链布局为导向,引入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承载全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机器人产业综合集聚区;发挥特色产业集聚优势,支持丰台等区聚焦特种机器人等领域,建设细分行业机器人产用结合特色园区。
放眼京津冀,机器人产业也将协同发展。根据方案,本市将支持机器人头部企业发挥产业链优势,引导上下游配套企业在津冀布局;鼓励总部在京、生产在津冀地区的企业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母子工厂”等方式,实现生产资源对接、生产过程协同。
方案敲定的目标显示: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