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都文...
6月27日—29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为主题亮相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多维度展示推介成都暑期旅游精品线路、经典场景和精彩活动,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诚邀广大游...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洒下辛勤汗水 结出幸福果实
发布时间:2020/09/15 新闻 浏览:354
20年来,中国向埃塞俄比亚派出农业职教教师20批485人次,培养师生和农技人员6万余人——
洒下辛勤汗水 结出幸福果实
在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农业职业学院阿拉格农职院的实践教学基地里,西瓜到了成熟季节。从育苗到施肥,再到灌溉,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专家带领当地师生培育瓜苗,如今迎来收获。
“中国老师在这片土地洒下的辛勤汗水,结出了幸福的果实。”阿拉格农职院自然资源系主任马拉库说。西瓜试种成功后,马拉库把校长、各系主任、教职工、学生代表都请来,一边品尝西瓜,一边召开水土保持实践经验分享会。
|
今年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实施的第二十个年头,该项目是中国农业部门历时最长的援外职教项目之一。20年来,中方共派出20批485人次的农业职教教师,先后在埃塞13所农职院校任教,累计教授56门课程,传授70余种实用技术,培养埃塞师生和农技人员6万余人,双方农业职教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非洲屋脊上的中国教案”
在阿拉格农职院,有一片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专家与当地师生共建的田间试验地。在这片上千亩的农田里,蔬果大棚、玉米育苗田、苗种鱼塘、灌溉技术示范种植地……为开展农业教学与试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是埃塞俄比亚首屈一指的技术示范地。”埃塞农业部前国务部长伊亚苏在参观后,曾专门给全体职教组教师颁发“突出贡献奖”,还建议埃塞所有农业院校都建设标准的灌溉示范地。
在中国农业职教老师到来之前,埃塞农职学校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当地老师只能自己编写讲义,水平参差不齐。中国老师了解情况后,决定为当地编撰一套正式的农业职教教材。
“在当地找不到参考资料,就从中国带。没有配图,就自己制作标本拍照。”参与编写《植物保护》《棉花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教材的张茂清说,以往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中国老师们将自己多年的实操经验写进教材,纠正田间调查偏差,还介绍了中国的相关技术。
2015年,13本农业职教系列教材编写完成,当时的中国农业部将之作为礼物送给埃塞农业部。这是埃塞农业职教史上首套教材,被当地媒体称作“非洲屋脊上的中国教案”“盛开的埃塞与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之花”。
“感到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中国专家执教的很多农学院地处偏远,当地经常停水、停电、停网……“虽然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在外出调研时经常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专门来‘认亲’,这个时候就感到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埃塞执教的中国老师彭大军说。
凯贝德是中国援埃塞农职项目2016年食用菌特色培训班的优秀学员,毕业后成为埃塞南部一所大学的食用菌专业老师。凯贝德忘不了培训班实验室里的那些日子。“从配料、装袋、灭菌到接种、发菌、栽培,中国老师手把手教我,相比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好。”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望两次参加了对埃塞的农业援助,累计在埃塞有12个年头。一次,在带领阿拉格农职院动物科学系师生挖鱼塘时,她面部受伤,留下了一道伤疤。但是,当首批400尾罗非鱼种放入鱼塘,学校终于有了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大家向她竖起大拇指时,她收获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在两年的时间里,何望编写了埃塞首本《养殖动物的解剖与生理学》教材,前后为埃塞4000多名农民和技术人员讲课,并时常资助贫困学生。“中国老师教给我们实实在在、可操作的知识。”学生们的赞扬,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鼓励。
阿拉格农职院动物科学系主任吉尔玛感慨地说:“中国老师专业扎实,工作认真,从他们身上我理解了中国缘何能发展这么快。”
“为埃塞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巴库鲁—麻法法呀”“阿玛施—格拉努”,这是埃塞当地阿姆哈拉语的两个单词,意思分别是“玉米脱粒器”和“谢谢”。农业机械教师周计龙在阿嘎法农职院任教已有6年,在与当地村民交流中,他最先学会的就是这两个单词。
“培训就在门前合欢树下的草坪上进行。随着玉米棒一个接一个从我手中滑入玉米脱粒器,玉米粒魔术般散落在草地上,人群中响起掌声。”在职教组把自主研发的200多件玉米脱粒器发放给当地村民并进行现场培训时,村民们期盼的眼神,让周计龙至今难忘。
周计龙说,一个简易高效的农机具,可以帮助村民们降低生产劳作成本,“有的村民接过脱粒器,捧在怀里,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9年,在埃塞农业部的协助下,职教组成功向埃塞政府申请获得玉米脱粒器、玉米播种器两项专利。
20年来,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合作项目建成小型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4个,帮助建立了荷勒塔、阿拉格两所埃塞全国性示范农职院,为埃塞培养了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梯队。
“中国农业专家向埃塞师生们分享知识和技能,展现了专业素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埃塞农业部在写给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感谢信中所说:“两国的合作富有成效,为埃塞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报约翰内斯堡8月15日电)
本报驻南非记者 吕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