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都文...
6月27日—29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为主题亮相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多维度展示推介成都暑期旅游精品线路、经典场景和精彩活动,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诚邀广大游...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就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发布时间:2020/04/08 新闻 浏览:457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就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访奥地利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主席亚历山大·韦尔策
【特别关注】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已经超过120万例,单日新增确诊患者数也在日前突破10万。对此,国际知名学者、奥地利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主席亚历山大·韦尔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必须也应该从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训,如果我们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共同应对挑战,就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采访中,韦尔策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与中国经济社会逐步复工复产作出积极评价。
韦尔策在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和政府部门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2018年他在维也纳技术高等专业学院开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课程,聚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企业创新管理。他多次应邀前往中国做专题报告,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国政府采取的抗疫措施?
韦尔策: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我认为中国政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措施果断、迅速,是榜样性的。面对短时间内疫情的暴发,高效而统一的行动是唯一的办法,这是欧洲在过去的几个星期从中国身上学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的时间恰逢农历春节,这本是中国人民阖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日子。要在这时候让14亿人民停止聚集活动,中国政府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我对中国人民能否落实这些措施的态度从起初的怀疑转变成后来的震惊,尤其当我了解到从武汉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所有公共生活在短短几天内全部停止。有一张图片让我久久难忘,上海的街上竟然空无一人。
过去的几周我跟在北京、香港等地那些因疫情而宅在家的朋友都保持着联络,中国人民执行政府抗疫措施时展现出的纪律性令人印象深刻。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位同事告诉我,他2月份从欧洲回国后要在家隔离,而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长时间地享受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时光了。一位在上海一家基建公司工作的朋友对我说,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的公司在短短几天内就从海外筹集到了大量防护物资支援国内抗疫。还有一位浙江大学的教授对我说,他1月份去美国探望女儿,现在因为疫情暴发无法回国,只能在网上给学生们上课。
记者:复工复产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能否请您从专业角度谈谈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促进复工复产?
韦尔策: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讲,公民个体、城市社区和创新科技的灵活组合运用至关重要。我在中国和个别欧洲国家看到的情况是,国家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战胜当前的全球性危机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政府各部委、高校和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以尽快战胜疫情。在这里举几个例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疫情期间将研究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近期公布一系列数据,包括核心行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供应链情况、各省经济运行状况、外贸及对外投资状况等,政府再根据相关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为全球学者开放了“中国科技云”的免费入口;中国社科院通过分析疫情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社会,为中国政府制定缓解疫情和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提供支持;在高科技领域,中国加速推行“新基建
上一篇: 粮食安全有保障 囤货抢购大可不必
下一篇: 特写:大疫之下的跨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