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回拨来自武汉的来电 电话那头的他们还好吗?
发布时间:2020/04/08 新闻 浏览:595
冰点特稿第1179期
回拨武汉来电
2月初那会儿,我和同事接通了600多个来自武汉的电话。
“求床位,一家四口三人感染,家里有1岁多的小孩。”
“一家三口感染,无院可住。”
“父亲肺炎确诊,合并高血压,无法入院。”
我们记下这些信息,帮他们寻找可能有用的途径。疫情突如其来,医疗资源挤兑严重。那时,每一张病床都来之不易,每一份物资都弥足珍贵。一个多星期后,武汉基本完成“应收尽收”。一个多月后,武汉即将解封,电话那头的他们还好吗?
我们回拨了38个号码,有人说全家都出院了,有人说希望亲人被记住,有人说治愈者可能依旧面临困难,还需要发声。
这些家庭并不是武汉的全貌。在过去的76天里,900万人留守武汉。如果只想用一张定格的肖像画去描绘他们,这面孔一定不够真实。电话里,有男人前1分钟还在笑,随即转成哭腔;有人正发泄着对社区工作的不满,突然夸起了医院。大多数人会在通话结束前作一个总结:要乐观,要向前走。请别将这视作他们经历的全部,这是他们选择的态度。
1
对这些家庭建立认识,从听他们表示“感谢”开始。没有呼天抢地,没有人将救命的大恩大德挂在嘴边。接起第一通电话的是位律师,武汉封城后,他志愿接送医护人员。再后来,他和父母都感染了。
在医院,他隔壁床的老人心情不好,吃完饭就将饭盒甩到走廊里,没人责备他,护士默默收拾好;CT室里,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太多太多了”,但污物即刻就被收拾干净,“对父母也就这种程度吧”;即使是在无法住院、最艰难的时刻,这位律师也注意到,电话另一端的社区工作人员声音嘶哑了。他们在竭力控制语速,不要太快,“这是多么压抑的表现”。
被“感谢”的都是最具体的事。有人说,她想给医生打打气,拍拍他们的后背,却发现汗水似乎从防护服里渗出来了,湿漉漉的感觉至今也忘不了。
一位女士说,“爱上解放军了”。她父母入院那天,支援武汉的一位军医看完检查结果,斩钉截铁地表示,“你们一定会好的”。后来母亲每天都打电话来,“咱忘带脸盆了,护士帮买了”“还缺个吹风机,医生明天给捎过来”。女儿忍不住问:“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不方便买,他们也需要休息吧?”妈妈说:“是啊,是啊,可现在整个医院都在让他们帮忙。”
一个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男生在网上记下治疗的全过程。初期一直在排队,等待就医的人从医院门诊排到马路上。那么多人,居然鸦雀无声。医生告诉他,基本确诊,但医院实在住不下了。“那我还有救吗?”沉默了十几秒,医生说,现在没有特效药,你这么年轻,有自愈的可能,有可能的。
诊室里当时挤着十几个人。男生记得,他与医生对话的10分钟里,没有人发出一点声音。“愤怒,不满,怜悯,悲伤,什么都没有。”
他接着写下的文字是大段感谢:谢谢女朋友在我昏睡时联系社区,还让我最好的哥们儿给我发搞笑图片打气;谢谢网友们,就一天没发微博,一堆人来问“没事吧”;还有一天,说万一自己出事了,希望有人照顾爸妈,底下的回复全都是“好起来,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顾,我们才不管”,至今看这些,还是会笑着笑着哭出来;再谢谢社区的物业姐姐。出院了,居家隔离,她给缴煤气费,买药,送菜,拿来自家的零食和煎药罐。她没说过自己累,只有那么一次,说已经得强迫症了,每天不停地洗手,都洗脱皮了。
“以前觉得大家都挺自私的,其实好人还是更多。”
说这话的姑娘,父母都感染了,终于等到住院,自己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要隔离。家里还剩一只猫,母亲说,放生吧,人都顾不过来了,谁敢要呢?给家里送过菜的跑腿小哥说,那我来养吧,不要寄养费。
现在,一家三口和猫都回来了。
2
有年轻人说,过去两个月,最难过的时刻,不是自己和家人确诊;也不是发烧到39摄氏度,全家都腹泻虚脱;而是去到很多医院无果后,母亲一度叹着气说:“算了,回家吧。”
一个30多岁的男人笑着感慨,母亲真是“老革命”。她确诊后,社区说管不了,儿子便去大吵。母亲劝他,肯定有人更严重,所以不要吵,不要给国家添乱,“我还能撑”。
两天后,母亲突然问,怎么样,有床位了吗?答案是还没有。老人沉默了。
笑着笑着,男人突然就哭了:“心有灵犀。其实我妈只说这一句,其他人完全没感觉的,只有我知道,她撑不太住了。”
他赶紧再去求助。
故事的另一面,是38个家庭里多数年轻人共同的感觉——“还好我在”。他们中有人在疫情暴发后,从其他城市赶回武汉,然后被感染;还有人失去了工作。但没人后悔回来。
有个姑娘记得,从1月底到2月初,自己填了100多张表格,都是求助的。然后一直通电话,持续了好几个通宵。本来也睡不着——她的母亲确诊了,“呼吸急促”;父亲则更危险,发烧10多天了,肺部严重感染,CT也吻合,唯独核酸检测结果一直呈阴性。
难处在于,她几乎每分钟都要作出判断。求助信息发出后,她每天通100多个电话,收到上千条信息,不能每个都回复,要有能力找出最可能救命的渠道。身边很多人,尤其老年患者,执着于再去医院门诊排队碰运气。可姑娘想,感染者极度虚弱,在路上折腾几次,恐怕更糟糕。
隔离点也打过好多电话,让父亲过去,说“如果变严重,可以更快转院”,她每次都拒绝。父亲症状已然很重,可核酸检测结果恰恰是阴性,女儿早已打听清楚,隔离点转入医院的金标准也是“核酸”。她怕离开自己,父亲的命运会成为未知数。
“很困,很累,但是必须清醒,绷紧神经。就像在一个超级、超级、超级难的游戏里,很多很多关卡,每一关有很多选项。你选错一个,你的家人就没了。”
2月9日中午,她“通关”了。她接到电话,“下午120拉你父母去医院,要不要担架?”
姑娘还处在惯性里,依旧是那句话:“我父母经不起折腾,我们不需要去急诊,不要打针,我们必须住院。”
“就是安排住院。”
她愣住了,眼泪不知为何止不住。“我当时明明乐疯了。”
“我做了一切能做的。”这位姑娘的父母如今都出院了,但她还是会想到2月初那些无助的、涌向医院的人。她总结,灾难来得太急,这座城市和它的市民都措手不及。相比之下,“家里有二三十岁、会检索信息、判断局势和沟通的年轻人,会相对好一些。”
在疫情暴发之前,她只是一名漫画编剧,每天对着写字台,与人打交道并不是她的强项。现在回忆,她诧异于自己当时“那么能说”。
还有个女孩回忆,最难的那几天,武汉下着雨,“好冷好冷”,医院全是人,大厅被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充斥。去了医院要自己走回家,她和妈妈搀着发高烧的父亲在雨里一步步地挪。父亲屡次说,就这样,在家待着吧。她否决了无数次。
一个平日在上海工作、很少回家的小伙子,“用尽所有办法”为爷爷争取到一个武汉的医院床位,然后自己也感染了。同样感染的奶奶和爸爸还没来得及入院,医院的电话来了:爷爷去世了。他瞒住家人,独自去收拾遗物。后来,他和父亲没住进同一家医院,他每天打电话告诉父亲,怎么看检查结果,怎么和医生沟通,有些药是不是该调整。电话两头的咳嗽声逐渐减少了,父亲有天突然问:“爷爷怎么样了?”“他,他情况不太好,还在抢救。”小伙子想,还没到告诉家人的时候。
李复兴
上一篇: 两部门发布境外输入型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下一篇: 上抖音直播,随追星者虞骏直播看超级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