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张弓惊:我们这样努力,还不成功,那就天理不容了
发布时间:2019/04/30 商业 浏览:734
张弓惊
社戏品牌创始人
大型实景剧《红楼与梦》制作人
歌舞剧《法宝2015》制作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编剧兼制作人
世界首部机器人舞台剧《小王子》编剧兼总导演
青春励志话剧《五道口》编剧兼总导演
大型史诗舞台剧《后稷》编剧兼总导演
大型创业舞台剧《中关村往事》编剧兼总导演
著名明星访谈节目“胡同里的百家讲坛”主持人
在中国话剧的浪潮里,张弓惊是一个略显特殊的存在。他非专业出身,却有着比专业人士更胜一筹的眼光,多年从事记者的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现实;他站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中间地带,不断地去探寻与发现自我。
为什么是“社戏”?
鲁迅写了一出《社戏》,我们了解到他的童年,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闰土》,还有一篇是《社戏》。在那篇文章里,《社戏》是童年里最欢乐的时光。张弓惊出生在农村,他了解到,在中国近现代的农村,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戏楼,北方的祠堂不多,南方的祠堂多,但不管北方南方,一般村庄都是有戏楼的。
海淀报(中关村导刊)大篇幅报道
张弓惊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农民。父亲是个十足的戏迷,特别喜欢秦腔戏。张弓惊曾经从陕西卫视给父亲找到很多秦腔戏的资料,几乎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秦腔经典唱段放进一个MP3里面,父亲就天天抱着听。他记得,小时候只要村里演戏,父亲就带着他去,农村人好像都喜欢看戏。戏的后台他也熟悉,因为姑父在秦腔剧团里拉大提琴,剧团演戏的时候他就有机会跑到后台。他小时候记忆力特别好,妈妈说他能够看懂戏,看戏的时候,他还能够给大人们讲戏里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因为这些,张弓惊对鲁迅《社戏》里面描写的情节特别有共鸣。他永远怀念小时候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就是节日,全家人都会一起去看戏。
这也是张弓惊做“社戏”的一个初衷。有人问他什么是“社戏”,他给出两个标准:1,正能量;2,真好看。“正能量就是:我们绝不做不好意思带老人和小孩去看的剧。真好看就是:我们绝不做看了第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戏。好些能演一百年。如果不做好戏,不做经典,我们不如不做。”社戏现在做了8部戏,除了做新作品之外,已经演出过的作品,也在不断打磨,注入新鲜元素,常演常新。社戏团队的每一部作品,都致力于打造成艺术品。“人人喜欢收藏艺术品。那么,来吧,用你的眼睛去收藏一部社戏”,有一组广告里,社戏这样说。这是社戏团队的追求,也是张弓惊对社戏的期待。
在肥皂剧流行,搞笑剧火爆的时代,追求原创和经典,这很难,社戏团队走了一条非常不容易的路。张弓惊说,正因为难,才有意义。他说,他对公司最大的诉求就是,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适当注意商业,不要把公司做死就行。之所以要照顾商业利益,是因为他要让同事们以公司为荣,让大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坚信:商业收入高不一定就没有好的作品。
人活一辈子,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
张弓惊说,人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你不断的经历,不断的做出选择。很多作品,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这和个人经历有关,但你这一生必须要成为你自己本身,然后再说其他。
人生天地间,总要站成一种姿态。做戏对于张弓惊来说不算是转型,而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他不断寻找自己,做戏,可能就是他这一阶段,寻找到的自己。
谈起爱好的时候,张弓惊的眉头舒展开来,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可能这也是他为之骄傲的一件事情。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摇滚,喜欢贝多芬;年龄稍长,开始喜欢严整的古典音乐,比如巴赫。他还写诗,喜欢美术,喜欢雕塑,对于行为艺术一类的先锋作品也不排斥。他最喜欢的其实是看书。他家不算大,但书就占了很多的空间,他经常自豪的给别人说起家里的40多㎡放满书的书架。家里几乎没有墙了,除了餐厅还有一点,其他全是书。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学英文专业的人,可以写一手好的诗歌,可以信手拈来一篇好的文章,甚至还能画的一手好画。张弓惊在大学期间,与朋友们一起组建了一个文学社团火鸟诗社。三十年过去了,他问别人:你们一定猜不到,我在诗社是什么职务?就连当时的社长,都会回答他是《火鸟诗刊》的主编。但实际上,他当时是美编。那些油印杂志的封面、插图都是他画的。后来毕业了,在《华商报》当特稿部主任的时候,他还给报纸画过插图。
现在回头看,把他所有的爱好综合起来,其实就是戏剧:编剧、舞美、音乐,等等等等。所以,他才觉得到做戏这一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包括原来做报纸,后来做公关,再后来做戏剧,都是自然而然。
自从开始做戏剧,张弓惊就深入看表演的书,看戏剧史。有一套关于中国戏剧百年的历史汇编,包括戏剧理论整整15部书,快看完了。在书中他得到了很多的启迪:其实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演员从内而外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在做戏的过程中,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被好多东西困扰,然后找不到自己。演员是找到角色,一般人是找到自己。只有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人,才能很快进入角色;普通人需要拨开浓浓的迷雾,找到自己,才能迅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张弓惊喜欢的作品很广泛,甚至还喜欢有突破性的戏剧作品,比如先锋戏剧。他愿意和有创造力的新锐导演交往,也会鼓励团队去看这样的作品。在学习戏剧史的时候,那部著名的抗战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让他很是激动。放在三十年代,那就是当时的先锋派。它是典型的情景剧,中间有很多反转,会明显感觉到编剧编的天衣无缝,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他觉得任何一部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他说他绝不做不好意思带老人小孩去看的戏,不做不代表他自己不会去看这类戏。自从开始做戏,他就给自己规定,不再在微博微信和任何场合公开发表对其他戏的看法。一个是他不想同行对他有看法;另一个,因为他觉得每部戏总有能让他学习的地方。
仅仅优秀是不够的,你需要够优
谈及张弓惊的创作,他在媒体从业的经历是不能不提及的话题。1994年以来,他在《华商报》、《新文化报》、《华商晨报》任新闻中心主任、副总编辑;在《信息时报》任常务副总编兼副社长;在《生活时报》、《山西经济日报》、《内蒙古晨报》任执行社长;任《公益时报》总编辑等。十余年的媒体生涯,让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一个“报人”。这样的秉性,使他无论是在公关传播还是话剧创作领域,如果只是让他做纯粹的商业项目,他总是会觉得“做不来”或者“不甘心”。
他公司的员工说他一直有“选题意识”,公司大厦楼下的保安对他的公司充满好奇–一个常年订阅《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的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报人的素质,在我身上体现出来,就是对时事的关心和对现实的敏感。”他说。为了创作话剧,张弓惊看了许多影视剧和话剧,他由衷感到“怎么编得那么烂?好多电影人跟我抱怨找不到内容。但其实你只要看看身边,值得去表现的内容太多了:比如一个本来贫穷但四世同堂的家庭,突然有了一笔拆迁款,很快就妻离子散、兄弟成仇——我们能不能直面这些生活中的戏剧性?”他还戏称:记者容易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这些现实问题,记者也容易指点江山。
说起第一部作品《红楼与梦》,张弓惊最早接到的任务是做开幕式,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他当时就在思考如何把开幕式做的更优秀一些,更够优一些,后来开始做《红楼与梦》,一步一步的就形成了实景剧《红楼与梦》。社戏正儿八经的第一部戏是《平西地下交通线》,当时是中法建交50周年,那个活动就是他们的公关公司够优机构承办的。他了解到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段传奇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做戏也就做了。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将这段故事搬上了舞台,反响也很不错。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后来做了机器人舞台剧《小王子》,进行全国巡演,市场反响很好。再后来做了大型舞台剧《后稷》,还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直到现在,他一直在坚持做戏。所有的创作,在他看来都是一种思考。
《红楼与梦》剧照
我们信仰戏剧
「我们把做戏当做使命,我们信仰戏剧,让社戏拯救屏幕狗,让戏剧成为节日,成为家人朋友团聚的时间。」
社戏成立初期,张弓惊就为社戏定下了一个口号叫:正能量,真好看。而这个口号,是源于他当时带着老人和孩子去看戏,看到中间他们就看不下去了。张弓惊说,也不是说别人的戏不好,而是这种类型的戏不适合老人和小孩观看,比如说戏里面有特别过分的台词以及表演。而这个也是他创立社戏的一个原因,并为此定下了社戏的基调:绝不做不适合老人和小孩看的戏。
“中国正剧,社戏智造”,这是他为社戏想的一个广告词,说正剧,大家就会觉得肯定不好看,一说主旋律电影,大家也会觉得不好看,但是他觉得好莱坞的片子全是主旋律,他们曾经设计过一个广告:”为什么好莱坞大片能够名正言顺地宣传美国精神,我不服。”为什么这样去说?实际上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精神,市场总还是需要一些主流的东西,他说也许他们用的词不太对,但他觉得总还是要有。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是中国正剧的原因,但是这种说法也经常受到一些批驳,特别是行内人士的一些批驳,但他们还是坚持这样去说,也坚持做好看的戏。社戏现在拥有几十位老艺术家书写并宣传“中国正剧,社戏智造”的文字和视频内容,张弓惊觉得还是蛮欣慰的。
张弓惊在著名明星访谈节目《胡同里的百家讲坛》与老艺术家雷恪生的合照
让社戏拯救屏幕狗
行行都不容易,不能投机取巧,更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创业,整个过程谈不上力挽狂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张弓惊原来是做记者的,职业要求他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也为他现在的选择做了铺垫。
社戏的吉祥物是一棵树,这出自《圣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侯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无论是创业还是做别的事情,张弓惊都坚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说他只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弓惊特别喜欢和有才华的人合作,他说只要别人有才华有想法,他就不在乎别人的外貌,也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有怪脾气。他觉得演员是非常敏感的人群,这个职业就决定了他们的脾性,他应该去理解和包容他们。在采访中,张弓惊笑谈自己也是个脾气特别急的人,容易形成误会,他的思维和做事判断都特别快,同时又很容易激怒别人,这既是优点也是缺陷,但这样的脾气反而让他更容易去宽容别人。
在社戏成立的短短几年里,已经做了8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而他表示这么多作品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完全是团队作战,形成流程化的专业做戏模式。比如确定一个题材,然后前期筹备,采风,收集资料等。在做《中关村往事》的时候,有关中关村的作品和书籍他几乎都看完了,做了相当充分的工作。他常说,我们这样努力,还不成功,那就天理不容了。
当前的戏剧市场,大家都在摸索。他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社戏现在还不成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也是在摸索。但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不认为自己做的多么差,也不认为别人做的多么好,大家都是在摸索的过程中。但不着急,只要不死,总会长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张弓惊觉得戏剧行业会越来越好。人需要到真实世界里面去,再怎么好,网络也是虚拟的。在网络时代,火了三件事情:马拉松,旅游,以及戏剧。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交流。戏剧是现场艺术,可以相互交流。当然,最后是什么模式,大家都还在探索。他说,大家现在过的都比较艰难,如果想过的好一点,培育几个戏,做成IP,拍成电影,然后赚个几个亿,几十年的辛苦一下子就赚回来了,否则,做戏的人只能苦哈哈的活着。他们现在实际上也是苦哈哈的活着,而且很多时候还是他的公关公司够优机构在反哺做戏。行业在艰难的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机会,拨开乌云,总能见到一丝阳光。
对于张弓惊的采访,在三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地点位于张弓惊创立的社戏控股(北京)有限公司所在地的会议室。采访从当天下午的两点半开始,到五点左右结束,整个过程非常的轻松。张弓惊是多个公司的创立者,如今跻身于戏剧圈,是知名的导演和编剧,但他却丝毫没有架子,很容易相处,这是在这次采访中我最直观的感受。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我都能感受到他对戏剧的热爱与执着,在艺术和商业的洪流里,他更像是一个始终努力的艺术家。
《中关村往事》重排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