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北京启动建设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让更多人不再“望而却步”
发布时间:2018/11/06 中国 浏览:768
去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旅游、经商等活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担心高原反应引起身体不适而对高海拔地区望而却步,有些人因为高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不得不终止到高海拔地区的工作和活动。
今后,这一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记者昨日从北京市扶贫援合办获悉,北京将建设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同时在西藏拉萨、青海玉树建设分中心,以对赴高原地区的人群进行行前隐患排查和低压低氧适应性训练、在高原期间持续跟进适应性训练、回京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健康保障。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初步组建了专家团队,在小汤山医院设置了样板间,安装了智能化高低氧训练仪、头戴式脑氧检测仪、多参数检测仪、便携式心电图仪等设备。一期工程将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我国首家针对高原人群的耐低氧适应能力研究康复中心。
据介绍,高原反应的专业性诊断、出发前的适应性训练以及返回平原后的康复尤为重要,但过去北京市缺乏这样的专业机构。为落实2018年北京市扶贫协作推进会暨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推进“六大中心”建设的要求,切实关心爱护援派干部人才,向北京市派往高原地区的援派干部人才提供科学有效的全过程健康保障,助力改善高原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状,促进北京与高原地区的交流交往,北京市扶贫援合办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医管局等部门,组织宣武医院、小汤山医院等医疗单位,将共同推进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建设。
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低压低氧环境,高原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高原的影响导致呼吸、心血管和脑血管等类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肺水肿、心脑血管病等急性高原疾病频发也成为阻碍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展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原因。北京市自1994年开展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2010年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以来,已累计派出近千名援藏援青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藏区工作。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援派干部人才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多年来,援受两地领导多次提出要解决困扰高原干部群众的高原病问题。许多部门和医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但总体上缺乏专业的研究、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机构,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水平的进步和中医药、藏医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条件日趋成熟。特别是宣武医院在低氧/缺血适应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展学术合作,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在高原低氧医学领域合作开展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小汤山医院在援派干部人才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大量健康数据,实施北京市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时机已经成熟。
项目坚持“安全第一、科技创新”的理念,科学规划设置项目功能,建设将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采取“1+1+2”的模式推进,即北京市扶贫援合办牵头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整合卫生计生委、财政局、医管局等相关部门力量,形成一套高效的项目统筹推进机制;由宣武医院牵头,整合北京市各大市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汇聚国内顶尖高原医学专家及医疗康复专家组成专家组,形成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在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同步在海拔3700米左右的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和青海玉树州人民医院建设两个分中心,为项目运行提供前方保障和功能延伸。
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项目由宣武分部、小汤山分部和两个分中心构成一个整体项目,实行统一管理。主要包括在宣武医院建设北京高原适应研究中心,开展高原适应临床研究转化工作;在小汤山医院建设北京高原适应康复中心,开展高原适应临床康复医疗工作;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和玉树州人民医院建设两个前方分中心。研究中心主要是利用现有场地,配备高低氧训练仪、心脏超声诊断仪等设备;康复中心主要是对小汤山医院原药膳博物馆900多平方米建筑及小汤山医院大库房700多平方米建筑进行装修改造,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测和治疗设备;两个前方分中心主要通过缺血适应训练设备和高低氧适应训练设备对干部人才进行高原适应训练。项目将通过缺血适应训练设备和高低氧适应训练设备对干部人才进行高原适应训练。对援建人员开展精确体检查体以及心脑储备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高原适应训练方案,并依托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提供闭环式的健康管理服务。
项目建成后将按照“一个中心、一个团队、多地联动、功能互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模式,宣武医院和小汤山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建立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统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统筹临床服务与科研工作,形成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与拉萨、玉树分中心医疗、科研、信息、设备的一体化运行管理,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和科研成果,实现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功能互补、数据成果共享。在此基础上还将规划二期工程,进一步拓展延伸各种功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集高原医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健康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的现代化高原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