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都文...
6月27日—29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为主题亮相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多维度展示推介成都暑期旅游精品线路、经典场景和精彩活动,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诚邀广大游...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图)
发布时间:2020/10/06 新闻 浏览:287
记者:丁思
为了反复练习拉面技巧,他一天吃过15碗牛肉面;创办“牛肉面大学”,打破了该行业多年来“不外传”的承袭模式;发起成立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洋弟子”遍布全球;免费培训贫困地区人员,让牛肉面成为脱贫技能……

他,就是梁顺俭,将兰州牛肉拉面卖向全球的人。现年52岁的他说,“在全世界卖牛肉面60%的人,都和我有关联。”
这,毫不夸张。

40天学会拉面技艺,曾一天吃15碗面
顺滑如丝的面条,撒上绿色香菜蒜苗和秘制牛肉丁,浇上浓香醇厚的牛肉汤,再淋上几勺红油辣椒……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出锅了,兰州人的一天由此被唤醒。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拉面,本地人一般称为“牛肉面”,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牛肉面馆都是国营企业,鲜有私人开设面馆,那时候一碗牛肉面对普通民众来说,并不常吃。
后来,私人开设的店铺多了,懂技术的拉面师傅成为“香饽饽”,拉面技艺不轻易外传,坊间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承袭,或需要正式的拜师收徒,学习至少一年以上,才可“出师”。

纯属机缘巧合的梁顺俭在16岁“误打误撞”进入了该行业。现为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甘肃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梁顺俭近日接受记者专访,回忆关于“一面之缘”的故事。
16岁的他从甘肃平凉老家来到兰州谋生,“街边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太好吃了,当时做这个的人很少,我就进入面店工作。”他说。
“首先得从打杂开始,扫地、洗碗、剥蒜苗、煮肉、揉面等一样样来。”少年梁顺俭踩着凳子揉面,“揉了好久之后,师傅就是不教拉面技术,就只能偷着学,每天观察师傅在后厨的举动,并给师傅买好吃的,想法设法讨好师傅,让师傅教自己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师傅终于同意给他教拉面技术了,但当时有个规矩,学徒拉的面要自己吃。“只有自己吃,才能知道拉的面是粗了还是细了,汤料放得是否合适。”梁顺俭反复试验练习拉面技巧,最多时一天吃过15碗。
经过40天“偷师学艺”,他掌握了牛肉拉面制作全过程,在当时,要学会整套牛肉面的制作工艺需要至少一年时间。
心高气傲的少年心中有个“大厨梦”,18岁的他已成为抢手的拉面师傅,毅然离开进入饭店工作,并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等称号。

2000年以后,原本藏匿于街头巷尾的地方小吃“牛大”,快速实现向大众快餐的转变,成为了兰州人清晨排队的大众消费美食。
“做烹饪时,我还是会关注牛肉面的发展,以另一种视角和旁观者的身份看,发现牛肉面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空缺。”梁顺俭说,2000年初的兰州,依旧很难找到一个懂全套兰州牛肉面技术、管理的师傅。
打破传统公开办学,传艺培养国际型全能人才
2006年,梁顺俭创办了兰州牛肉拉面专业技术培训班,竟然不少来自海外的学员慕名而来。这在餐饮界引起了不少争议。
“一些老师傅认为,牛肉面制作工艺都是秘法相传,不能这样轻易教给别人了。”梁顺俭说,“只有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门技术,它才能不断被传承下去,甚至走向海外。”

万事开头难。在当时的兰州,并没有关于牛肉面教学的教材,培训课上教什么呢?
梁顺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将牛肉面制作的技术要领打印到一张纸上,每堂课发给学员。课堂上,又不断有学员提出各种问题,他再去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并将之梳理总结为教材内容,再次发放给学员,就这样,教材内容越来越厚,普通订书机也订不起来了。
“那就编成一本书。”2007年11月,梁顺俭将积累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