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中国科学家通过古人基因组数据探寻中国文明源流
发布时间:2020/06/25 新闻 浏览:418
北京时间网长春6月2日电 (记者 郭佳)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距今7500年至1700年的55个中国北方古代人全基因组数据,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找到了基因方面的重要证据。
该成果由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辽宁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漯河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扎赉诺尔博物馆、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本月1日,该成果以“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中国北方古代人基因组分析显示生业与迁徙的联系)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发表。2日,崔银秋首次向北京时间网披露相关细节。
据介绍,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全基因组数据来自黄河流域(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辽河流域(包括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及黑龙江流域的19个考古遗址,样本年代距今7500年至1700年。

不同区域存在持续基因混合和替换
研究发现,至少从距今7500以来,中原地区人群在整体的遗传结构上保持连续性,最晚自仰韶时期(距今约7000-5500年)开始,受到中国南方人群的持续性遗传贡献,最终形成现在的汉族人群。
“可以说,中原地区人群的主体遗传结构至少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奠定,这为中国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信息。”崔银秋说。
研究表明,自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5000年)开始,受到向北扩散的仰韶文化人群的遗传贡献,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000-3200年)的二道井子人群与前者在遗传结构上已经没有显著差别。
崔银秋介绍,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到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约3200-2600年),人群生业模式由农业转向农业与畜牧业并存。学界通常认为,全新世晚期气候恶化造成夏家店上层人群生业模式的多样性。
不过,崔银秋研究发现,夏家店上层人群不是单纯地接受了游牧的生业模式,其形成还包括欧亚草原以及黑龙江流域北方游牧人群向西辽河流域的迁徙。
“从遗传的角度,北方游牧人群并没有简单地替换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农业人群,而是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土著人群混合,形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特有的遗传结构。”崔银秋说。
为汉藏语系起源找到基因证据
科学家通过比较发现,黄河流域人群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遗传结构,以中原腹地为中心,至仰韶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的人群基因已经传播到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向北到达西辽河流域,向西扩散到黄河上游地区。
“中原龙山时期、现代汉族人、现代藏族人都保留着大部分仰韶时期人群的基因成分,这一发现为探讨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遗传学依据。”崔银秋说。
崔银秋介绍,近年来,学界有人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且极有可能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此次研究在遗传的角度上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断”。
古DNA研究为考古学打开新窗口
近年来,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致力于将古DNA与考古学、语言学的交叉性研究,以及古病原菌与人类的共生机制、传播以及与人群迁徙模式的比较,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
“古DNA研究本身并不能回答人群迁徙的动因,其最大价值也必须依靠与考古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崔银秋说。
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成员、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宁超告诉记者,古代样本材料十分珍贵,获取难度很大,加之其长期暴露导致DNA分子降解和损伤严重,让这项研究工作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宁超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DNA样本,他通过微创钻孔技术在样本上直径2-3毫米范围内进行取样,做到对古代样本最低程度的损耗。
记者获悉,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吉林大学以及国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2019年,吉林大学又为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极大地提升了全基因组分析的速度。(完)
上一篇: 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首个AI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