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一家两代人任教有何故事?把学生当子女看待 注重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11 中国 浏览:783
好的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种影响需要眼睛看着眼睛、心灵对着心灵。
每年春节,王文丽都会和爱人将家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共同过上一个团圆年,今年也不例外。春节假期里,记者敲开了王文丽家的门——进门处的墙壁上贴着手写的春联和福字,一家人围坐在茶几旁有说有笑,记者凑上前去,听几位老师讲起了他们的那些教育故事……
远赴越南教书
和学生亦师亦友
“春节大家聚在一起,聊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教育。老人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品格的传承。”春节期间,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语文教研员王文丽全家一起过年,几个老师聚在一起,又讲起了那些教育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王文丽的公公范中武、婆婆李齐男都毕业于太原第二师范学校(原山西省国民师范),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1955年,学校调派范中武到越南河内华侨公立中华中学做政治老师,兼管学生工作。来到越南河内,范中武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一下课,身份就换了——一起劳动、一起打球、一起郊游……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
86岁的范老拿出两本相册,里面珍藏着和学生的合照,其中一张似乎曾经被水浸湿,照片上是两个青年。“这是我和一个学生的合影,他离开了越南,几经辗转到美国,照片已被海水浸湿,但他一直细心保存,后来翻拍了寄给我……”范老说,“我当时带的是一个61人的班,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去了什么地方,直到现在都印在我心里。”1959年,范中武回国被调入侨委,转行做了外交工作。他感慨道:“在越南和学生的相处,为我后来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
把学生当子女
教会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
王文丽的母亲张希燕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退休前在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做数学老师,有着34年的教龄。1968年,她作为下乡知青插队到内蒙古莫力达瓦旗,1971年开始在莫力达瓦旗实验小学做教师。当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乡镇学校里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我同时教语文和数学两科,学校还要求我带头进行实验教学。”多重压力下,张希燕潜心钻研教材,自己制作教学用具,当时颇有效果。
“你若拿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也会拿你当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这是张希燕常说的一句话。有个“淘气包”男孩让她印象深刻:这个男孩因为太淘气,没上学就被学校纳入了“黑名单”,孩子的父母都没对他能入学抱期望。“那会儿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前,当地人受教育的意识也很淡薄,认为孩子不上学也会有出路。我不忍心看孩子没学上,就主动要求让他留在我们班读书。”十几年后,张希燕又见到那个学生,当年的那个“淘气包”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我们北京知青将知识、文化带到了那里,推动了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张希燕解释,“我们所在的地区是少数民族自治旗,每个班都有少数民族的学生。一想到是我教会了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认识汉语拼音、会写规范的汉字,我就觉得特别自豪。”每次回内蒙古,张老师都会听到曾经的学生夸奖她:“我们现在说普通话这么标准,甚至我们的孩子说得也这么标准,都与张老师的启蒙密不可分。”张希燕说,虽然下乡插队的日子很清苦,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很恶劣,但是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的正能量也感染了自己的子女。
注重素质教育
姐妹俩师承母亲创新育人
“我妈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讲课时的姿态、说话的语调都会影响到我。”受母亲张希燕的影响,王文丽、王文慧于1991年、1993年先后走进教师队伍。“家里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教育就是‘行’胜于‘言’。”王文丽说,我们姐妹俩都继承了母亲做教师的传统——家访。在王文丽看来,与家长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是激活情感的最宝贵方式。“好的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种影响需要眼睛看着眼睛、心灵对着心灵。”
199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进。对此,两姐妹深有体会:“过去上课,教师讲得比较多,现在更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探究答案,老师适当地点拨和提升;现在还提倡课内外的结合,把课外资源也当作学习素材。”就职于东城区板厂小学,做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王文慧举例说,她会在课堂上为学生举办小型演讲会,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看诗词大赛、玩“飞花令”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眼界、知识面不断拓宽。他们很小就跟着父母到各地旅游,网络媒体的发展也让他们从电视、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说着,王文慧拿出手机给家人展示学生们的寒假生活,“这是我们班孩子让妈妈发给我的照片,一家人去了张继《枫桥夜泊》里写到的寒山寺……”一提到学生,王文慧就打开了话匣子,“孩子的进步也在激励着我,努力在各个方面学得更多、懂得更多。”
25年全面普及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0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位居前列,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2008年,在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试点后,全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多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89万所,招生3313.78万人,在校生1.45亿人,专任教师949.3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