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黔地灵韵,赤子之心:习酒香伴刀郎演唱会燃爆北京
红墙金瓦,熠熠风华,寒冬岁末下的北京,古韵与新声交织。黔韵酒香,于街巷间流淌。远方君子,在岁月弦歌里重逢。 【12月28日-29日】 由贵州习酒全程总冠名的“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4巡回演唱会(北京站)在...
-
COZY PUNCH 机能科技绒系列服饰抢先预告 群星云集...
2024年10月20日,品牌大使明道、品牌挚友韩韩、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陆启斌总监以及女子职业高尔夫球手李梓、中高协认证职业教练周琪共同为 COZY PUNCH 北京高尔夫主题店剪彩揭幕,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新运...
-
“京企直聘”北京市管企业2025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北京市管企业社会责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10月16日下午,由北京市国资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主办,北京高校大学...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科技支撑,柞水“小木耳”闯出“大名头”
发布时间:2020/09/30 新闻 浏览:336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杨仑 史俊斌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41岁的村民肖青松说,要是没有两年前帮扶干部的那个电话,不敢想象自己也能过上今天的小康生活,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到如今勤劳致富的光荣户,直至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
两借两还
柞水创新带贫模式见实效
金米村地处秦岭腹地,曾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两山夹一川,是金米村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外出务工曾经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肖青松也不例外。
几年前,肖青松就在西安的建筑工地上务工。“那时候,打工的工资都按天算,干一天有一天,一年累死累活也就能挣一万多块钱。除去一家人的开销,一年下来攒不下钱。”回忆往事,肖青松有些局促,右手拇指一直在揉搓左手掌心。两个孩子上学,母亲患病,沉重的经济压力让肖青松的家庭入不敷出,他也因此在2015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上的肖青松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人是他的帮扶责任人屈红莉。电话里,屈红莉告诉肖青松,村里正在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请他回村种植木耳。
接完电话,肖青松的心里打起了鼓。“以前我们种植过椴木耳,那时种木耳是靠天吃饭,雨天多了产量就高,雨天少了产量就低,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这还在其次。种木耳的钱从哪里来?货往哪里卖?在外打工虽说身心俱苦,但好歹能拿回工钱,养活一家老小;种上木耳,万一赔了……思来想去,肖青松总觉得心里没底,没有答应屈红莉的邀请。
后来为啥回来了?“还是咱们的干部耐心,反复给我解释啥叫两借两还。”
包扶金米村的干部吴正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所谓两借两还,就是“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即借给村民菌袋和大棚,还回木耳就行。“这样做就是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保护农户的积极性,最终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收致富。”吴正超说。
不仅如此,村上还与农户签订借还协议,由合作社免费向农户提供木耳菌包并进行技术指导,农户自己打孔、挂袋、采耳、晾晒、交耳。根据“借袋还耳”合同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价统一收购,扣除菌袋成本和集体经济提留后,每斤干木耳农户可挣7元左右。
听到这里,肖青松顾虑尽消,决心回到村里发展产业。
科技支撑
柞水木耳闯出大名头
2019年,刚回村的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载木耳。由于是第一次种植菌包木耳,肖青松对木耳很上心。他每天的头一件事,就是进棚巡“耳”。
“有点闲工夫就往棚里钻,半天不带出来的,就差在棚里打地铺了。”肖青松的妻子何小燕向记者抱怨。
初种新品种木耳,肖青松和许多农户一样心里没底。他们发现,自己以往种木耳的经验几乎无用武之地。
这不稀奇。柞水县委书记陈璇介绍,柞水的木耳可有大来头。原来,柞水县在与科技部结对帮扶8年间,获得了包括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菌种繁育及深加工产品研发示范基地、木耳大数据中心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这秦岭腹地中的柞水木耳,科技含金量十足。
尤其是李玉院士团队,针对柞水县土壤、气候等特点,研发了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个木耳原种,加上智能连栋温室大棚等一大批现代化木耳种植、生产技术,让柞水木耳的口感、品质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肖青松的木耳迎来了大丰收,当年就挣了3万多元。“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赚这么多钱。”肖青松激动地说。今年,他承包了两个大棚,春季木耳刚收完,挣了两万多元,如果算上秋季木耳,今年肖青松的收入保守估计在四五万元。
未来有什么愿望?“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以后还想买一辆小汽车。”肖青松乐呵呵地说。
如今的小木耳,已经成为柞水县的大产业。2019年,柞水县发展木耳7500万袋,产出干木耳3500吨,实现产值2.25亿元。目前,全县6944户产业扶贫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