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京入境游强劲复苏 文旅创新打造国际消费高地
■核心数据:截至5月27日,北京口岸出入境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22.1%。五一假期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42.4%),消费达11.3亿元。 ■现象级体验:外国游客形成"皇城打卡+市井生活"双线玩法,中轴线沉浸式汉...
-
如何在南宁选择房产中介
在南宁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选择一个靠谱的房产中介对于购房者和租房者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房产中介不仅能提供优质的房源,还能在整个交易或租赁过程中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贴心的服务,确保用户体验良好。...
-
市场地位证明:中音阶梯,中国高端音乐艺考培训机...
引言:音乐艺考培训主要面向有志于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群体,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音乐艺考,成功进入理想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涵盖...
财经
-
郝慧珍抖音首播,追剧讲法科普法律知识
近期针对女性的恶性事件频发,“N号房事件”、“四川女子被家暴长达16年”等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同时也引起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慧珍律师的关注。4月10日晚,郝律师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电视剧《安家》中的剧情向网友...
商业
-
新民党中委李梓敬:腾出货柜码头土地建屋方案可取
香港新民党中委李梓敬于接受访问时表示,腾出货柜码头土地用作兴建房屋方案可取,建议先利用100公顷后勤用地「起楼」并不会影响码头运作,相对可较快增加房屋供应。继早前工联会黄国健于立法会提出「全方位增加土地...
南方洪涝对水稻生产影响几何?专家:依然有望丰收
发布时间:2020/09/23 新闻 浏览:300
今年水稻依然有望丰收(深阅读)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汛情发生正值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关键时期。今年南方洪涝给水稻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会让水稻减产吗?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组织水稻专家组,实地调研评估灾害影响,科学指导灾后生产恢复,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从实地走访和调研看,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深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等因素,今年水稻有望实现丰收。
早稻生产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
|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从目前早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产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得益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增加,我国早稻实现增产,早稻生产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8月19日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种植面积扩大。
今年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恢复早稻生产,休耕和抛荒田块得到全面恢复,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总产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0.7千公顷,增长6.8%。分地区看,10个早稻生产省(区)中有7个播种面积增加。其中,湖南、江西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31.1千公顷和121.7千公顷,增长12.0%和11.1%。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表明,今年早稻受灾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要小很多。早稻主产区面积大幅增加给早稻受灾腾出了空间,为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面积保障。
——群体构建合理。
今年早稻生长期间,前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温光水等资源匹配较好,秧苗素质好,具备丰产基础。据农业农村部多点定点调查对比,今年早稻平均亩穗数、穗粒数比去年均有所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略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早稻的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推算,亩产量为383公斤,比2019年减少10.5公斤。
——生产技术保障增强。
我国超过1000万亩早稻种植的省份共4个,广东、广西两省(区)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两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这些区域历史上灾害频发,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王戈介绍,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多,集中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烘干设备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质量,提高了作物本身抵御灾害能力;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使夺丰收成为可能。
中稻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尽管洪涝灾害导致南方部分中稻生育进程推迟、无法及时晒田、分蘖受阻等不利情况,但王戈表示,目前中稻处于苗期,后期回旋余地大,只要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受灾区域集中。
我国中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到北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稻区,2019年种植面积约为3.04亿亩。今年灾情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为主,由于该区域中稻正处于分蘖期,耐淹性强,对整体生产影响程度有限,成灾和绝收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蓄洪区,占全国中稻面积比重不大。
——应对措施及时。
灾害发生后,各地高度重视减灾工作,第一时间根据积水情况,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排水沟等方法,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减少积水时间,退水之后及时追施速效化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和高产群体构建。中稻生长后期可根据不同种植方式、品种和苗情,适当增施钾肥,加速籽粒灌浆。
——储备技术成熟。
近年来,对水稻洪涝灾害研究比较多,减灾技术成熟。对扬花期前的田块,可排出积水后加强水分调控和肥料运筹,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对扬花后的田块,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一般洪水退后3—5天割苗。割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确保再生稻大穗多穗高产,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灾害损失。
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洪涝灾害导致部分晚稻秧田被淹,秧苗素质偏差,苗高苗弱、返青期延长,不利于晚稻稳产高产。但王戈表示,晚稻生产存在种植面积增加、技术储备充足等有利因素,只要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面积有望增加。
早稻作为双季稻的第一季,不仅影响当季,还会影响下茬晚稻。今年早稻面积增加为晚稻面积增加奠定了基础。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灾后恢复生产,确保晚稻种植面积。
——技术应用到位。
今年早稻让茬后,各地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技术落实,施好肥、打好药,做到了抢时栽插,以密补迟,基本苗足。同时加强水肥调控,促早发快发,加快生育进程。
——减灾技术完善。
对于秧田被毁,无法栽插的田块可因地制宜“早翻晚”,科学选择适宜的早稻品种,尽快抢晴播种,同时加强播后病虫草害防控,可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专家表示,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资源禀赋各异,灾害往往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一个区域或一季作物受灾,并不等于全年和全国减产。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从全国范围看,气候复杂多变,每年都有受灾减产的区域,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总量上实现相互补偿,空间调节余地大。从水稻本身看,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能力,个体和群体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比如亩穗数减少了,一定程度上穗粒数就会增加。
王戈认为:“只要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强化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只要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同样可以获得丰收。”
本报记者 高云才